朔、溯

最近看到這句句子:「追索西方的哲學發展,由希臘蘇格拉底,到他的徒弟柏拉圖,以至亞里士多德,都專注發展理性……」

這句有一個錯字:「追索」應改為「追溯」。留意,寫「追朔」也是錯的。也許「溯」比較少見,作者一時想不起來,就寫成「索」了。就讓我介紹一下「朔」和「溯」,順道教大家分辨這兩個形似的字:



「朔」主要有三個用法:

一、 農曆初一,如「朔日」(農曆初一)、「朔月」(農曆初一的月亮,即新月)。相對「朔日」,還有「望日」,指農曆十五。
二、 北方,如「朔方」、「朔風」
三、 用於成語「撲朔迷離」(「撲索迷離」是錯的。)



「溯」的本意是逆流而上,引申出往前推求、追想過去之意,例如「回溯往事」、「追溯歷史」。這用法可構成成語「追本溯源」,意思是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例句:有鑑於此,五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遂萌起追查本港學生缺乏創意的「死因」,追本溯源,發現問題的癥結源於小學常識科「生吞死背」的教學手法出了岔子。(2001/7/25《星島日報》A35)

順道一提,「遡」是「溯」的異體字。

讀音不同

要留意,「朔」、「溯」讀音並不相同,「朔」廣東話讀「索」,普通話是shuo4;「溯」廣東話讀「素」,普通話是su4。所以那位寫了「追索」的作者,除了把「追溯」誤寫成「追索」,還混淆了讀音,它應該讀「追素」而非「追索」。

「塑」也有「朔」這個字根。它較特別,既可讀「素」,又可讀「索」,但以「素」較正統,它的普通話也和「素」同音(su4)。

其他含「朔」的字

原來含有「朔」這個字根的字還有不少,它們全都讀「索」,包括嗍、蒴、槊、鎙、搠等,乍看又像一堆亂碼。特別介紹「槊」:它是長矛,是古代的武器,可組成成語「橫槊賦詩」:橫著長矛而吟詩,形容一個人文武雙全。它常用以形容三國時代的曹操。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