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持續的自由貿易

 

2014-03-19

正值台灣力抗「服貿」之際,想起香港一向以最開放的城市自居。這樣開放的環境,美其名是各地可以發揮它的比較優勢。我們的食水、食物固然已經外判出去,而大量產品和服務也早已給價廉的內地所掏空。政府只有著急高呼知識型經濟,但本來就不是人人都知識這樣高,何況現今除非你知識非常高,否則也很容易被電腦取代。

於是這個城市就沒有甚麼可以做了。後來政府想出了一道妙藥叫自由行,大家沒事好做,就給內地顧客做售貨員吧。因此香港年青人最常見的工作,就是sales。雖然買名牌這回事,總有一天內地客也會厭倦,沒新鮮感──當你買了第100個手袋,再買第101個也沒有甚麼感覺了,更不用說過度消費只是破壞地球。但儘管這不可持續,可是因別無他途,政府仍是要抱薪救火,飲鴆止渴。

另一個現象就是越來越多人投考公務員,那正是因為工作都給掏空了,就只有公務員不會受開放政策影響。

至於內地是否就是這類開放政策的得益者呢?那也未必。隨著內地經濟增長,工資開始提升,工廠又說要搬去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了。其實這些廠家是名副其實的蝗蟲,看到哪些地方成本更低,法制更鬆,就搬往哪裡。不過它搬走以後,那空置的廠房、失業的工人以及受污染的山河大地,卻由飽經蹂躪的居民來承受。正因為牠們是蝗蟲,本來就沒有打算對這個社區有承擔。榨乾了一個地方,就再榨下一個。

有人會不理三七二十一,二話不說把「保護主義」視為萬惡之首。但這些開放政策到底造成了甚麼後遺症,到底是否利多於弊,實在是值得客觀檢討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