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香港的承載力

 

2013-11-01

談到香港承載力,有人會問如何得知那承載力已達上限。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各生活細節來評估。

一、房屋

首先,現時公屋有23萬個輪候個案,而啟德發展區則共提供30,300個私樓及公屋單位。23萬個需求,意味我們需要7.7個啟德發展區。如果換作單一屋苑來作比較,像YOHO Midtown這樣大型、密度極高的屋苑,單位也只不過有1890個。23萬個需求,即意味我們需要121片像YOHO Midtown那樣大的地皮建屋,那尚未包括公共設施。而那23萬個還只計正在排隊的,還有一些需要住屋卻尚未排隊的人──例如不合公屋資格者,以及正陸續增加的人口。

我沒有信心我們會找到7.7個啟德發展區或121塊地皮。一半也難,遑論更多。如果我們根本找不到7.7個啟德或121片Midtown地皮,連現有的輪候人士也滿足不到,那我們的承載力自然已是達到上限。

過往香港曾經歷多次移民潮,當年政府選擇興建新市鎮,結果沙田和屯門永久遭殃,我們永遠失去了城門河谷和青山灣的自然生態,後來輪到將軍澳、東涌、天水圍逐個淪陷。然而,在越來越珍重自然環境的今天,那選擇已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我們仍只以九龍和港島為市中心,而這個市中心的確無法承受更多人口。

二、運輸

運輸方面則早在十年前已達到上限,港鐵在未有自由行時,早就已是有名的沙甸魚罐了。有人提議多劃巴士線,然而巴士公司也根本不能再加路線或班次,彌敦道與告士打道等市中心街道,路邊已沒有空間停泊更多巴士。明知沒有空間,但我們仍天天從內地累增150人,10年來了50萬人,那只是強行把根本已塞不入的港鐵和巴士,塞更多人進去而已。

三、堆填區

第三個環節是堆填區,眾所周知已達上限。人越多,則堆填區只會更快滿溢。設若人口再增一成,那我們若原本要擴建180公頃堆填區,現在就要擴建200公頃了。

除非我們有裕餘,否則我們就是超過了上限,無法承載更多。從23萬人正輪候公屋、港鐵和巴士均擠無可擠,以及堆填區快滿溢等情況可見,香港的承載力絕對不只已達上限,而是早已遠超上限矣。

四、常見質疑

以下再解答部分常見質疑。

葉寶琳:政府仍有大量閒置土地,可予開發……

回應:可是,我們需要的土地多達7.7個啟德,121個YOHO Midtown。我們有目共睹,根本就沒有這許多土地,有的話早就指出來了,主要就只有啟德和西九龍。

我是喜歡行山的人,常常在郊外看到有破爛寮屋掛著「政府土地」的鐵牌,那的確是閒置土地,然而它既位置偏遠,要行麥徑甚至無名山徑方能抵達,難以鋪設基建,而且十分細碎,例如就只是一間寮屋,根本難以發展。

有論者指可採用丁屋預留地,然而這些地段主要分佈在西貢、新界東北和新界西北的偏遠之處。一旦開發,又要由誰來犧牲住得這麼遠,例如沙頭角、打鼓嶺和下白泥?而且相信沒有太多人贊成在我們的後花園西貢發展大型屋苑。另一方面,我們反對開發新界東北,其中一個原因是東鐵已超負荷(尤其沙中線啟用後,將由12卡減至9卡),開發這些丁屋地,問題根本一樣。

葉寶琳:香港擠迫的元兇是自由行,不應怪罪新移民……

回應:有人會提出自由行才令香港這麼迫,但未有自由行前香港已經很迫了,現在只是迫上加迫。如果提議取消自由行,以新移民來代替他們,那只是維持迫上加迫的狀況啊!而隨著人口增加,哪管只是1%,也只會令迫上加迫再嚴重下去。

陳紹銘:新移民來港,不會增加單位需求。因新移民是與港人團聚,將與港人同住,即「1戶+1人=1戶」……

回應:雖說「1戶+1人=1戶」,但這至少會增加了單位面積。而且,如果2個港人結婚,那將只佔1戶;但2個港人均選擇與新移民結婚,將會佔2戶;現實情況是港男沒有娶港女,港男與新移民佔了1戶,而港女則仍需另佔1戶,所以單位需求仍是增加了100%。

陳紹銘:這樣說似乎港男港女結婚可「節省」一個單位,若然如此,先生可能要想辦法促進本地婚姻。

回應:只要對新移民施加限制,自能促進本地婚姻,那也能解決大量港女難求佳偶的長遠問題。

中大左翼:過去十年人口增長平均每年0.58%,數字很低,不是問題,說有問題根本是小題大造,是披著羊皮的狼……

回應:網上有個比喻說得好:即使每年增幅為0.58%,還是不能達到沒有「人口壓力」的結論。舉例:這個洗手盆已經爆滿,即使你放好少水入去,那洗手盆依然會爆滿,依然存在「人口壓力」。從前述的房屋、運輸、堆填區等情況,可見這個洗手盆的確已經爆滿。

就中大左翼妖魔化對手一事,可見作者另文回應:要求獨媒向譚凱邦致歉

部分左翼:生育一樣挑戰承載力,為何不一併反對生育?

回應:當然很多人也認同生育也只是破壞地球,選擇不生育。

但你會問為何批評新移民多於新生嬰兒。我想有幾個原因。第一,香港總有些人會死去,假設承載力不變,我們是可以補充若干人口。那我們應該補充零歲的嬰兒,男女各半;還是補充以約三十歲的女性為主的新移民?這是第一問。

第二問在於,新生嬰兒乃關乎兩名港人(父與母)的利益,而新移民只關乎一名港人的利益,我認為若說資源有限,港人利益優先,是說得過去的。

部分左翼:基於人道關懷,我們必須滿足家庭團聚的需要。

回應:我們不能只談新移民面對的苦難,也應顧及本地人所面對的苦況。如果我們要找121片及更多的Midtown地皮,意味我們無可避免要犧牲綠帶或填海,那在新移民爭取他們團聚的權利時,本地人有沒有爭取維持農耕生計,維持自然生態,以及乘搭港鐵的權利呢?我們為甚麼要說,前者一定要壓倒後者?只看小眾需求,漠視大眾苦難,那恐怕只是廉價地、鴕鳥地搶在道德高地之上罷了。

這陣子我在看Peter Singer著的Practical Ethics,他強調道德的決定,應同時考慮各方的interests。如果我們僅僅考慮港男北上求偶的interests,那反而是不道德的。

五、結論

總的來說,如果我們偏離香港承載力面臨極限的種種事實,那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令問題越來越嚴重,根本就不可持續。左翼不單選擇不回應這些問題,還只管說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是歧視、是抹黑、是披著羊皮的狼,誰是在非理性抹黑,難道不是心照不宣?而在左翼這種昧於事實的討論下,香港資源肯定更見緊絀,中港矛盾只會越來越激烈,正好達成與左翼心目中相反的目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