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元朗:背後的財富大轉移

 

2015-03-04

光復元朗事件發生後,有些人感到不解,覺得這些抗爭會趕走了恩客,令香港經濟轉差,損人不利己。那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首先他們大可放心,這些水貨店是不會倒閉的,光復元朗不會天天發生,一年365日才少賺了一天,想它們結業也很難,而水貨客只要有利可圖,仍是會絡繹不絕,甚至吸引更多親朋戚友加入水貨大軍,服務14億人,故水貨店未來分分鐘還會進一步遍地開花。

但他們放心之餘,我主要想說一些他們不應放心的殘酷真相。就是這種水貨成市,事實上是對香港市民有損。茲舉一例,2011年,黃士心買入元朗大馬路建築面積250呎的舖位時,作價不過452.5萬元;但隨著近年自由行大軍征服元朗,大馬路都變成金舖和藥房,到黃士心2014年放售舖位,作價已是2820萬元。設若大馬路仍有食肆能苦苦支撐,它要支付的租金之高,可想而知。而當元朗越來越傾向作為14億人的奶粉市場,租金仍會繼續水漲船高。食客也就是普羅市民,要應付的就是百物騰貴,他們是天天受損,天天受到傷害,已連續受傷好幾年,而不是像水貨店只少賺了一天。

至於香港經濟是否真的好轉?自由行的收益,不過由地主和藥房店東瓜分,藥房員工領的仍是可憐工資,而全元朗的近60萬人口均因物價高昂身受其害,甚至因金舖藥房取代食肆,而越來越難找到一餐安樂飯。當得益的只是幾十人,而受損的是幾十萬人,還要得益的越有得益,受損的越見受損,沒有民怨,才是不合邏輯。當對方無限地得寸進尺,步步進迫,市民總有一天要保家衛港,保護妻小,免受進一步魚肉,才算是個人。這種痛,還不限於元朗區,那還是沙田之痛、上水之痛、屯門之痛、荃灣之痛、銅鑼灣之痛,全港都在疼痛,還越來越痛入心肺。以上已沒有提到水貨客佔據行人道和巴士所帶來的日常混亂。如果雷氏經濟大教授用用他的計算機,當知香港的街道也是寸金尺土,並不是用來服務那些賺了錢也不會交稅的水貨客的。

我不知道為何某些理應為民請命的議員如梁志祥、梁福元等竟然看不到這些民間疾苦,還會宣稱水貨遍街是良好發展。也許因為他們本身也是少數受惠的那幾十人吧。在元朗街頭遇上兩位尊貴議員,還不知應否向他們解說,我實在不相信他們不明白這些道理,他們不過大智若愚罷了。在這個花花世界,有錢未為輸,反正輸的只是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