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虛無

 

2017-04-05

在Amazon中國看到這本書:《經濟學人》2016必讀精選。那大概就是平時讀《Economist》的專題報告,譯成中文,彙集成篇。看看讀者甲評論:「內容深度一般」,讀者乙評論:「很多東西感覺沒有深入透析」,大吃一驚。

當然就每個專題,原文不過幾頁或十來頁,不會很深入,但我已覺得要耗費不少時間,例如已知來周又有專題:Pearl River Delta(珠江三角洲),我已如臨大敵,但他們或許正期待更厚的報導。

我覺得如果說香港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城市,那並不只在於它的政制或官員,更在於它的生活。最近我跟一位教授聊過幾句,我問有甚麼優質讀物可推介給我,他說自己教學也十分忙碌,一直就想看看《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而已,但卻總是找不到時間。

而我想起在大陸的書城,多少人一直就在「打書釘」。儘管大陸有太多的禁書,國際的報刊大都被禁絕,但單是看沒有被禁的部分,這些大陸人所累積的知識,已不是我們所能望其項背。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因為不知怎的,我們都很繁忙。

那亦帶出了那些關於「創新」的討論,為何可能顯得本末倒置。創新之路,首先就是要吸收新知,第二則是進行創新,但根本連第一步的時間也沒有,我們怎可能創新?香港怎可能創新?更不用說政府的政策常與邏輯背道而馳,我們還要花僅餘的寶貴時間為其雅正。

我想起我的幾個網上字典固然是個人的一種創新,但那亦是源於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有餘暇。今天我想更新它們,但單是溫習程式語言的時間也沒有,還如何去創呢?我經常跟老婆說,We are very busy。我平日走在路上,腦裡都是這句話:We are very busy。我老婆好忙的,我也好忙的。

有趣的是,有些香港人有一條終極出路。台灣南部的物價,可能只是香港的五分之一。如是者你在香港賺錢20年,然後到台灣提早退休,那就有無限空間進行創新。隨著香港的物價指數越來越高,香港人似乎已被迫作出兩極選擇──留港,生活只有eat, shit, sleep(套方學能語);離港,過一個有意義和值得回味的人生。生命無Take Two,我們怎麼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