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野人談論港式環保

 

2018-06-25

與野人談環保。野人問我,到底怎樣才能在香港推動環保?為何好像障礙重重?

我說那是兩個問題:知識和行動。首先是知識不足。這個知識是指,人們並不知道自己其實並不環保,他們甚至覺得自己已很環保。近來很多人都分享了個人的環保行為(例如自備購物袋、不吃剩東西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那無疑對環境有幫助,只是他們不知那仍只屬杯水車薪,遠遠未能扭轉大局,環境仍在變壞當中。

真正很不環保,製造很多碳排放,虛耗很多水源兼造成濫用抗生素之類的行為,例如就是食肉。但很多人仍不知道這行為不環保,並沒有減少吃肉。而有些人就算「知道」了,就論到「行動」出問題,他們覺得行動太痛苦。其他如減少開冷氣、沖凍水涼、少坐飛機、少購物等均是對環境真正極有幫助的事,同樣因行動太痛苦而不被採納。

因此我們應該想辦法,首先讓他們知道現代人是怎樣地不環保,然後再想想怎樣才能減輕他們坐言起行時的痛苦。

當然除了知識和行動,有時無法環保也受環境制約。例如在中國許多人都買瓶裝水,每天都製造海量塑膠垃圾,那是因為大家相信自來水有毒。但那沒法子,它的水的確有毒。香港就少了這層問題,只是某些屋苑也有鉛水,社會環境也是倒退。

野人續問我對政府的看法,它又是否已果敢地實行環保政策?我說以現行的政制有點難,政策基本上就採取局長或特首的主見,因AO(政務主任等)是不會作主的,諮詢更只是門面功夫。到最後環保的力度有多大,就視乎這些首長對現行的環保狀況有多滿意──到底他們是自滿了還是仍然自卑,認為要加把勁。在這方面我們束手無策。

誠然,環境局可以說我們已比以前環保了,值得稱讚,但那只是基準太低。如果你用台北的標準,人家連一個垃圾掩埋場(堆填區)都沒有了,我們的廢物政策放在當地就肯定極度不及格。我們不只有大量堆填區,還同時發生「垃圾圍城」。因為政府對回收政策沒有支持,而香港的人力成本高企,政府不去支持回收業,它根本無法營運。這方面政府有很大的責任。可是政府的看法就是只要把堆填區擴建就行了,青山的堆填區還要以倍計來極度擴充,建議把其中一座山(禾塘頭)都鏟走來放垃圾。到時如果你不支持,恐怕還說你阻礙香港發展。這就是環境局眼中的環保。

當然,在認知上政府亦不願承認我上述的各種不環保行為,每當說到碳足跡和污染源,就經常只會舉發電為例。因為他們自己也做不到減少食肉。而他們亦沒有理會高球場的大量耗水和殺蟲藥問題,知識基礎本就薄弱,因此在「土地大辯論」亦不見囊括這些很基本的環保訊息。它亦不重視棕地和傾倒泥頭等帶來的生態災難。沒有認知,自然就沒有行動了。環境局對很多環境問題似乎視而不見,往往令香港人有恨鐵不成鋼之嘆。

野人的看法是,要真正帶來轉變,恐怕地球要來一場突變,而非漸變,才能警醒大家痛定思痛,改變習慣。可惜他的教育活動也只能促成大家漸變。

我說其實推廣行山也只能促成漸變。我素來認為行山對環保有益,是因為:第一、我希望人們滿足於這項有益身心的活動,就不用通過購物來紓壓。第二、我希望他們懂得欣賞美麗的本地風光,就可減少出外旅行。第三、當我們行山時,自然就無法開冷氣。所以我一直認為推動行山極具意義。但要怎樣促成一場突變,就真的不是我們的思維範圍力所能及的事,能做到的,已是獨角獸級的人才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