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量連囚友也不如

 

2019-06-06

陳健民教授最近說在獄中有書為伴,仍覺心靈滿足。他20多年教學生涯倥傯,沒法隨心所欲看書。現在身處監獄,每天飯後均有許多閱讀時間,一個月下來已讀了12本名著。

這令我反思自己,看書數量是否比囚友更少,名義上我應該比囚友自由,為何實際上卻更像綁手綁腳?我也希望每天飯後都能看書,至少能與囚友看齊。

昨天有打算移民的親戚說,看了我在《信報財經月刊》的文章以及我個人網頁的〈在台灣銀行開戶〉一文,問我一些關於移民的問題。他給了個人網頁的文章連結,我遂順道重看一遍,發現自己一年前說「在這裡(台灣)我無須擔心餓死或要露宿街頭,成功解決了每一個人都須面對的基本需求。我亦因此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追求知識,飽餐精神食糧。」

「就算我的財富不及99%的香港人,但我肯定我的知識比99%的香港人多… … 我的人生目標很清楚… … 要博覽古今智慧,並以餘力做一些有用的網頁或程式,寫一些啟發大眾的文章或書籍,我覺得那便稱得上不枉此生了。我正朝這個方向進發。」

一年過後,我有沒有做得到呢?當然是沒有,不然就無須羨慕陳健民教授的閱讀量了。自不知何時起,我就以閱讀量(或知識量)作為衡量人生成敗的指標。而有了這個指標,還得靠自己開創前程,我想我正一步一腳印,像登山隊的領隊一樣,撥開荊林草莽,漸漸在台灣打通一條明路。

昨午在漢來蔬食和一位中大師姐飲茶,她說來到台灣後終於有機會用心讀書。是的,想做一個讀書人,在香港真的很難,看就連大學教授也做不到。她說在臺灣大學附近有許多小型書店,小眾的文史哲書籍汗牛充棟。我說連大眾的都還沒有看,我就不追求小眾了。你提到文學,我想首先就要看《傲慢與偏見》吧。她說這些年代較久的書早已放棄,此刻只是想看看村上春樹。

有時我覺得我們的願望都很卑微.但不知為何一直無法實現。當然,很多人的目標可能是賺錢糊口,而說實在的不賺錢又無以支撐閱讀生涯,那是無可厚非。只是賺錢之餘,仍要為下一步想辦法,想想怎樣落實最終目標。假如我們的人生興趣不是供30年的樓,而是讀30年的書,那我們的確需要另闢蹊徑,才不至於重蹈那種連大學老師也無法看書、閱讀量連在囚人士也不如的覆轍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