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的發揮空間

 

2020-05-13

最近一些事件,令我感受到我們要承認有些事情,在香港是不能做的。例如林榮基的銅鑼灣書店。你不要問為何這間書店現在不在銅鑼灣卻在中山,假如他仍想開這間別樹一幟的書店,看來就要在台灣才做得到。至少以他的能耐,在香港也做不到,甚至可能被抓去。

又例如黃秋生。基於他那些政治不正確的觀點,儘管身為多屆影帝,他這幾年在香港都沒有人找他拍戲,只能投閒置散。直到最近他終於應台灣公共電視台之邀赴台拍劇集,與台灣的觀眾結緣。他要滿足其演戲和說真話的常人志願,在香港就做不到,在台灣才有這個自由。

而我為他重獲新生感到歡喜,我覺得他活得很好。有人也說現在喜歡黃秋生多於劉德華,我也並非覺得劉德華不好,但劉德華就不像黃秋生,在FB信口拈來的一言半語都教人折服,他顯然充滿生命力。

至於我本人,因喜歡素食和騎YouBike,也自然只有在台灣才能如魚得水。這兩件事倒與政治氣候或制度無關,全球就只有台灣做得這樣成功,那大概源於它與別不同的文化。

此外,有些中學生想做志願的記者或救護,而又不希望遭逢凶險,那似乎在台灣做就會安全得多。

然而反過來,也有些事情只有在香港才能做。例如身為立法會議員,卻跟白衣人握手,還稱讚他們是英雄。這事就只能夠在香港做了。

另一件事是虐打大受歡迎的鄺俊宇議員,並以膝頭壓他的頸;又或對記者箍頸,令她休克,卻沒有任何後果。這也是在香港某個部門才能做到,如果有人有這種志願。

又如果你想加入再出發大聯盟或民建聯等親中團體,也宜留在香港。雖然台灣也有這類團體,但聲勢沒這樣浩大,志同道合者沒這樣眾多。

另外,亦有些人想子女接受香港教育,就只適宜留在香港。畢竟香港特首林鄭近日表示自己對教育充滿熱誠,並會在今年處理通識科,反倒台灣的蔡總統並沒有表示要對教育做甚麼。如果那是你想接受的課程,就要留在香港才有機會就讀。

當然,你也知道有些事情在大陸則是做不到的,例如訂閱《Economist》或上Google進行搜尋。如果你要做這些事,你便要選擇大陸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也許這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在某個時候、某個地點、某些人統治之下,你就只適宜做某些事,我越來越有這一番感觸,尤其見證了黃秋生的故事。那不能說是良禽擇木而棲──常人也要擇木,我們只是每一個人都各自選擇一個自己能發揮的空間罷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