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股恐怕高峰已過

 

2020-03-14

以前覺得買入地產股收租是穩賺不賠,又毫無風險的事。但最近開始擔心如果再不調整策略,恐怕會成為被時代淘汰的舊電池。

香港的收租三雄,可數新地、九倉置業和領展,每年淨租金收入分別為193億、125億和78億港元(淨收入意味已扣除成本)。這些收益多年來不只非常穩固,而且還不斷增長;它不只能抗通脹,增幅甚至超越通脹。可是,目前銅鑼灣時代廣場等商場門可羅雀,減租已是最佳打算,甚至不排除租戶會大舉結業,形成空舖。例如雖然我不在香港,但留意到荃灣愉景新城正門的舖位,本租予韓國品牌SPAO;而自從SPAO撤離香港,它雖位處正門卻竟然丟空,實際問題是難以找到租戶問津,更不用說還將有更多品牌陸續撤離。

基於疫情以至由陸媒煽動的仇港情緒嚴重,以及中國經濟下行,來港的自由行大幅縮減,且日後未必能回復當年勇,做自由行生意的上等品牌可能縮減規模(儘管SPAO並非這類上等品牌),這將波及新地和九倉經營的上等商場。至於較基層商場,本被視為可以逃過一劫,但以目前酒樓水靜鵝飛,大家樂和大快活股價分別已因經營困難而調整近五成來看,進駐基層商場的酒樓和快餐也不一定不會縮減規模,而這類大型舖位丟空將極難找人承接。

於是,上述的193億、125億和78億淨收入,有可能是最後高峰。面對減租以至舖位丟空的情況蔓延,最終收入不知伊于胡底。現時只差在假如疫症有一天過去,一切是否會回復正常(除了仇港情緒),租金是否能回復高漲。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地產商多背負重債。新地的淨負債為1013億港元(淨負債意味已扣除手頭現金和存款)。儘管原定的每年租金收入193億元已是富可敵國,但也要收取超過5年租金才能還清債務(尚未計算利息開支),更壞的是這筆租金收入已是岌岌可危。誠然,新地除了有商場收入,仍可依靠賣樓來償還債項,因其業務繁雜,這是一幅很複雜的圖畫,我也難以分析,但那風景相信已非原本亮麗。

此外,負債是否沉重,一般除了看絕對數目,還要看負債比率,即負債與資產的比例。新地的負債比率為17.8%,已比同業為低,而且一般被視為非常健康的水平。但隨著商場收入銳減,這些資產的價值可能將大為貶值,其負債比率便不可同日而語。

如不想擔心償還債項,信和置業是目前的市場奇葩,地產商中唯有它像巴菲特的巴郡一樣手持大量現金,擁有淨現金373億港元。新地的淨負債也許驚人,但負債最大的可能是長和,淨負債達2125億港元,可能接近李嘉誠的全副身家。畢竟每一個人都樂於借錢給長和,如果連李嘉誠也還不起錢,還有誰還得起呢?

地產商的情況惹人疑慮,相比之下,我覺得台積電、聯發科沒有大問題,因為人們仍然要買電子產品;Google沒有大問題,因為人們仍然要看YouTube、用Android;香港寬頻沒有大問題,因為人們仍然要上網;但唯獨商場業主我不敢說,我恐怕有很多租戶未必有續租的需求。

由於我對會計、企業經營的知識是零,這裡只是班門弄斧,以上地產商可能潛質優厚,仍然勝過其他產業,現在反過來才是買入良機,一切只是我過於疑慮。唯望大家不吝賜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