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缺大師

 

2004-12-08

不知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

你請他吃香蕉,他跟人說你是吃不完才給他吃;
你好心指正他功課上的錯誤,他跟人說你在奚落他;
你幫助別人,他跟人說你在譁眾取寵;
你問候他,他跟人說你是造作;
你為他的平安快樂而代禱,他跟人說你是想逼他信教;
你說精神上支持他,他跟人說你的精神值多少塊;
你介紹一個好game給他玩,他跟人說你是誘使他不務正業;
你分享你最近的成就或購物經驗,他跟人說你在炫耀;
你提攜他,給他工作機會,他跟人說你只是自己做不完才找他幫忙。

這類人永遠不會快樂,因為他們把每一件事都看成壞事(本網頁謂之「尋缺」,可以說近乎是「感恩」的相反詞)。上述的事部分本來可以帶來快樂,但尋缺者硬要把它們變成不樂。他們自覺分析得頭頭是道,頗為自己的冷靜超然和看通世情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自己其實荒謬絕倫,害人害己。(註)

你看見他自己害自己,想開解他們,為他們擺脫尋缺思維。你的舉動實在是宅心仁厚,值得鼓勵。可是,幫助尋缺者是相當危險的事。以他們的尋缺思維,他們會心想:「無事獻慇懃,非奸即盜」,然後把你描述成大魔頭。而且,尋缺一向是他們自覺了得的高超技巧,是他人生的最大成就,豈容你去質疑?

你想幫助他,豈料發現他反而更不快樂(因為以為你是大魔頭),然而好心的你卻會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事而令他有所誤會(雖然你百思不得其解那是甚麼事),於是心感愧疚,跟他說聲對不起,希望化解誤會。可是,這不得了了,一句對不起,他即時聯想到你真的對他不起,而為自己的先見之明感到驕傲(早就說你是大魔頭啦),然後還無限上綱,在人前把這句對不起說成是你有十萬九千七百樣對他不起的事,用這句對不起來證明你對他心懷不軌。

你發現誤解越來越多,很想加強溝通。但尋缺者既已認定了你是大魔頭,自然認為沒有和你溝通的必要。不溝通是尋缺者經常採取的手段,不溝通一來可以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二來可以維持自己無敵的位置,因為一旦溝通,他們之前那些指責和論據可能就全被揭破。他以為只要不溝通,單憑他一方面的誣衊就可以一直令你的臭名成立,維持你是低劣他是高尚的有利位置;相反,溝通可能揭穿真相,變成你是高尚他是低劣的不利位置,他們自然不想跟你溝通。但他卻會跟別人溝通,去說你的壞話,因為光是他自己證明你是壞蛋並沒有意思,舉凡證明大都要有其他人看到才有用,所以你見到很多人都把明星的壞話報料給娛樂版,因為只有他一個人知是沒有多大意思的。

有人說,面對尋缺者應該使用較婉轉的語氣和說話方式,減少誤中地雷的機會。但這招對尋缺者也未必管用。他會跟人說你在掩飾,有所隱瞞,必是心中有鬼;但若然你坦白,他又會跟人說你不懂潤飾,刻意令人難堪。高階尋缺者尋缺起來百戰百勝,尋缺技巧匪夷所思。你走左或走右,他跟人說你為何不走中間;你走中間,他跟人說你為何不走左或走右。你謙虛,是虛偽;你驕傲,是自大;你不卑不亢,是既虛偽又自大。

一般人不能和尋缺者相處得來,那尋缺者和尋缺者一定物以類聚,相處得很好吧?有兩個情況。他們分為孤單的尋缺者和合群的尋缺者。孤單的尋缺者互相尋缺,互相仇視,所以無法物以類聚。合群的尋缺者則不以互相為尋缺對象。他們「同仇敵愾」,有他們以外的共同尋缺對象,並以在該對象或該些對象身上尋缺為樂,這是他們聚會時的恆常話題。他們可以說是創立了尋缺集團。由於尋缺集團眾口一詞,他們會更自以為自己的尋缺有根有據和客觀無誤。只是他們沒有留意到他們所謂的客觀和有第三者意見只不過像是阿蓋達主席和副主席互相肯定而已。他們互相加強尋缺技巧後,攻擊力以幾何級數上升。不跟尋缺對象溝通亦是尋缺集團的特色,尋缺集團眾志成城,比尋缺者多了「排擠」、「欺凌」及「一唱一和」等幾道絕招。故孤單的尋缺者若然一旦成為合群的尋缺者的尋缺對象,大都要挾著尾巴逃走。他的best bet是聯同其他尋缺者,組成另一個尋缺集團。

除了幾個貼心好友外,尋缺者傾向視周遭的人為壞人,而且自以為證據充分。焉知他們本身才是壞人,把好人當賊辦,並四處散佈他們自以為真理的謠言。他們是親和的毒瘤,即使他們表面上可能有親切的態度,但背後一手製造了很多不和,為他人帶來很多麻煩。

我沒有期望尋缺者看完這篇文章會反省。因為以他們一貫的尋缺思維,第一件事就會把這篇文章視為對他們的詛咒。這一向是他們的處事原則,把一切的腐朽敗壞都推在你的身上,以證明他本身的冰清玉潔。因為他們自知是你的相反,若然不是你賤格,那就即是他自己賤格。基於相反理論,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賤格,只有把你詆譭成非常賤格,總之你越賤格,他就越高尚。若不這樣做,他們就會揭穿了自己才是腐朽到入心入肺,他們根本無法承受這個現實。

有人說娶妻求淑女,我想要多加一條就是娶妻莫求尋缺大師。不然在她眼中,你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你不忠的證據,然後她會以尋缺思維來肯定這些證據,認為你越來越不忠,最後就因為這些假的證據而憤怒不堪,對你作出身體上的攻擊,小心性命不保啊!

(註:文首的例子當然也可能有成立的時候,「尋缺」和「批判」的分別在於前者是自以為是,後者是有證有據且符合邏輯,並且樂於溝通和理性討論。「尋缺者」是封閉的,一旦有了前設和偏見,就不會改變,及不願接受新意見;「批判者」是開放的,願意保留其他可能性,聆聽他人意見。或會另文談之。)

* * *

* * *

(摘自生活日記的後記)

寫了長篇思考日記《尋缺大師》。

尋缺大師無疑是破壞甚多,但很多時候其實他們也令自己蒙受損失。當你的思維模式常常都是看負面,你很難會有所得益和有所學習。即使那裡明明是有學習的機會,你也會因為尋缺而敬而遠之。

我又舉一個例。例如你去一個心理講座(可能是陪朋友吧),心理講座提到一些你未聽過的名詞。尋優者會藉著機會去學習,覺得上了一課。尋缺者卻會假定自己一定不會聽得明白,光脆不問不聞。其實是有點可惜的,兩者其實都花了同等時間,但尋優者卻明顯獲益更多。這只是一次半次的事例。尋優者和尋缺者若長期採取相同的態度,可以想像尋優者會遠遠拋離尋缺者。

而尋缺者更麻煩的是,以上個例子為例,由於他魂遊四海,沒有專心聽講,他必然不知心理講座中說了甚麼。然後別人問起他,他就會說那些講座好深奧不普及化諸如此類,以證明他沒有聽講或聽不明白(其實是魂遊)的合理性。這可能造成兩方面的禍害:第一、講者聽到後可能覺得心灰,不再舉辦這類活動;第二、他的朋友聽到後也會對是類講座卻步,少了吸收知識的機會。尋缺者甚麼都不用做,只要一個尋缺思維再加上一個遊魂態度,就能夠達成「三輸」的結果。這是從實用的角度去看,已沒有提我提倡尋優時常常說的快樂問題(大家可以看到,尋缺在快樂上也是多輸局面)。我想這樣實在不太好。

我覺得這樣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寫了此文,讓大家警誡。但我並不是說我自己就超然於外。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時做了尋缺者,只是未必達到大師級。每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尋優或尋缺傾向,但尋缺是會造成很不好的後果,大家要謹慎,而且若然因而造成了壞影響,大家要負責。我們最常見的尋缺傾向是,未試過一樣事,只是望兩望,就說某事物不好。不試並不是問題,不試卻硬要說不好才是問題。再舉一例(真多口水),一本書封面設計差,然後有人望一望就說這本書內容一定很差,這就不好了。作者聽到也會很傷心,而這人作出批評時卻是連內容也沒有看過。另一個例是有人平步青雲,別人就說他一定是靠關係,但卻從沒有去了解一下他的才幹。再一個例子是一個人不返教會,別人就說他一定是不肯悔改,所以抵入地獄,卻沒有了解一下是否另有原因。(嘩,怎麼隨手的例子這麼多,這真是普遍的現象)這些我們人人都有可能會犯,要儘量減少,從而減少因而製造的傷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