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共產?

 

2005-01-09

香港是一個有思考自由的地方。例如,對紅灣半島事件,每個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去思考此事,發表意見。新世界的鄭家純等認為拆樓很環保,實屬無可厚非。他絕對有自由這樣想。而其他人認為拆樓並不環保,也是他們的思考自由。可是,問題是,政府把紅灣半島隨意賣給地產發展商,多數人的話事權就此被剝奪了。鄭家純等的思考於是合法地凌駕於所有人的思考,大家唯有「硬食」接受拆樓是環保的。但大家實在無法接受如此有邏輯的理論,於是民憤一發不可收拾。

造成這種少數人控制多數人的情況,源於政府的組成方式。在政府並非民選的先天限制下,市民沒有任何能力去把它撤換;於是政府不論怎樣做事都沒有後果,那自然沒有誘因去審慎從事或諮詢民意,可以隨意話事。不用腦袋兼且自以為是地作出決定,當然是最舒服和最爽的。亦因此,政府甚至沒有想到發展商有可能會拆樓。

最後,發展商順從民意,決定不拆紅灣。有人認為事件反映香港是全中國最共產的地方。也許他某程度是對的。因為就怎樣運用土地資源及把土地轉讓給誰等決定,只有政府有話事權,那和規劃經濟不是很相似嗎?共產,是政府把我們的資源及我們的想法都「共」了。於是,市民都感到憤憤不平,戾氣油然而生。

沒有話事權,市民每次都只能渴望有話事權的人當中有賢者挺身而出,撥亂反正。今次,地產商擔任了賢者角色,收回成命。只是,市民的位置很被動,每次只能「等運到」,遇上賢者。其實,與其要市民望天打卦,情緒起伏,最好還是對政府設置有效的制衡。而選票就是非常有效的制衡,能讓市民安心得多,知道政府不會胡來。

最近,這種「政府很爽,市民不爽」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進一步為社會積聚戾氣。先有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曾蔭權企圖以一己的想法來把一大片上佳土地的運用方式「共」了,市民沒有話事權,感到非常不滿。然後,是馬英九被拒發出簽證。雖然,不少市民都希望這位深受歡迎的政治明星能夠再度來港,而他出席文化活動也對促進文化有所幫助。只是,你我對這件事情並沒有任何話事權,那話事權再度掌握在政府手中,他們又把你見馬英九的機會給「共」了。即使沒有話事權,你也至少想問個原因,就是有個藉口也好,至少可以騙騙自己。但政府卻「一招了」,跟你說不會評論個別個案。如果有選票制衡政府,他們還敢如斯大模大樣地閉門造車嗎?從這些事件亦可見,民主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透過民眾的選票,才能確保政府為各種政策負上責任。

林肯在1863年發表蓋茲堡演說,表示要建立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但時至2005年,我們的政府還是of itself, by itself, for itself;我們甚至看不見有改變的曙光。

政制發展專責小組本來要推動政制發展,但他們已排除了你有選票的可能,只提議把選舉委員會人數由800人增至1600人。只是,1600人就是足夠的制衡嗎?到時政府只須聽這1600人的意見,數百萬沒有話事權的人的意見只會被這1600人給「共」了。若我們的政制在07年以後仍然要行舊路,則只是作繭自縛,政府繼續自滿,市民繼續不滿,這不但不會出現中央政府和商家最想見到的祥和,反而會繼續積聚更多的戾氣,終有一天再次爆發大型遊行和示威。民眾的選票,不但是確保政府處事負責的最佳辦法,更是令社會祥和、令香港政通人和的良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