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學之我見

 

 

翻譯研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旨在研究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提高譯文的水準,改善翻譯的效率,確保譯者的素養。


提高譯文的水準

絕妙的翻譯不是教得會的,只有透過廣泛閱讀,培養敏銳的文字觸覺才成。因此談妙譯是不切實際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法提高譯文的水準。其實只要譯者能少犯錯誤,譯文寫得清清楚楚,即使沒有妙筆生花,也算是相當不錯了。所以我主張翻譯學者該搜集各種翻譯上容易犯上的錯誤,細加分析,結集成書。翻譯工作者看了這些書後,犯錯自然減少,譯文水準也就提高了。倘若這些書有紕漏,其他學者可多加指正,互相切磋。譯病多不勝數,不勝枚舉,宜加以分類,幫助學生有條理地學習。以下是幾種我認為值得探討的譯病。

容易譯錯的字句
英文裡很多字都是一字多義的,我們稍一不慎,就會忽略了一些字的其他意思。例如 ‘if’ 字,有些人一見到它就譯作「如果」,但在下面的例子中,這字該譯作「即使」:
If you work hard, you cannot finish it in a week.
即使你再努力,也無法在一個星期內做好。
又例如 ‘observe’ 一字,很多人一見到它就譯作「觀察」,事實上這字很多時候該譯作「說」或「評論」,就像以下一例:
He observed that it was odd.
他說這件事真奇怪。
英文句子有時候照字面譯很容易出錯。例如 ‘He is absent in Beijing.’ 並不是說他不在北京,而是說他去了北京。又例如 ‘He never left his office alone.’ 很容易就會譯作「他從不單獨一個人離開他的辦公室。」,誰知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總在管他辦的事,從不懈怠。」

英文式的中文
譯者有時會受英文原文的影響,以致譯文不像中文。「很大程度上」、「在某種程度上」和「承擔責任」等英式中文若改為「很」、「多少」和「負責」,譯文將會通順和簡潔得多。

體裁
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翻譯方法。譯童話故事要用孩子說的話;譯法律條文要用字拘謹,一字也不能漏;譯字幕要簡潔,節省空間。用錯方法,譯文會顯得不倫不類,翻譯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

文化差異
不同地方的人,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國人視龍為美好的象徵,但西方人卻視龍為凶殘怪物。故翻譯「望子成龍」這樣的成語時,就不可以把「龍」譯作 ‘dragon’ 了。又例如我們用「黃色刊物」表示色情刊物,但譯成英文時,若把「黃色」直接譯成 ‘yellow’ ,意思就不同了。 ’yellow’ 在英文裡解作「妖言惑眾」。這些都是我們要小心處理的地方。

隨了避免犯錯外,學者亦可透過翻譯評論,學習譯者的佳譯,指正譯者的劣譯,使學者和譯者雙方都獲益。


改善翻譯的效率

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譯者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很多時要查參考書。有好的參考書,翻譯起來會事半功倍,效率倍增。因此我認為選擇甚至製作適合譯者的參考書,也是翻譯研究裡重要的一環。譯者需要的參考書主要是詞典。以英漢詞典來說,甚麼詞典最能夠幫助譯者呢?我覺得這本詞典要對每個英文字提供多個譯法。例如 ‘try’ 這個字,很多人都把它譯作「嘗試」,卻沒有想過可以譯作「打算」;又例如 ‘unfortunately’ 這個字,很多人都把它譯作「不幸地」,卻沒有想過可以譯作「可惜」。我心目中的英漢詞典就是要把「打算」和「可惜」這些一般詞典不一定會有的譯法也收集進去,供譯者選擇。

現在科技發達,譯者除了可以查參考書外,還可以在互聯網尋找資料。我很希望有心的學者能在網上設立一個語言資料庫(corpus),內裡記下各字的多種譯法,以方便譯者。詞典由於篇幅所限,不能記下太多資料。電腦就不同了。除了字的各種譯法外,我還希望資料庫內能記下一些經典名著的譯本,諸如《論語》和《紅樓夢》等。那麼譯者以後要譯「子曰…」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時,就可以上網參考了。資料庫的資料亦可隨時更新,比方說,有學者找到了「天蠶衣」的英文譯法,他可以把這個譯法放在資料庫內,和其他譯者分享。

隨了互聯網外,譯者現在亦可以利用電腦軟件協助翻譯。隨著技術進步,翻譯軟件推陳出新,對譯者幫助越來越大,「機器翻譯」在譯學所佔的地位也將越來越重要。

另外,我亦想說說新詞和專有名詞翻譯的問題。這些詞語的翻譯沒有一個標準,東有東的譯法,西有西的譯法,譯名五花八門,教人無所適從。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 ‘computer’ 一字,港台地方譯作「電腦」,中國大陸譯作「計算機」。但港台讀者看到「計算機」一詞,只會想到 ‘calculator’ ,會錯原文意思。專有名詞的譯名不一致也容易令人混淆。讀者有時會不以為意,看了兩本雜誌用了不同的譯名譯同一個人,卻誤以為兩本雜誌在說兩個不同的人的事。因此,我希望翻譯學者能把常見的新詞和專有名詞的譯名統一起來,把譯名標準化。那麼,以後譯者要翻譯這些詞語,只要跟隨這個標準就可以了。這樣一來,譯者可以省下譯這些詞語的功夫,提高翻譯效率。讀者也不再容易混淆各個譯名。翻譯專有名詞也是一門學問,很考功夫,例如港督的譯名「彭定康」和「衛奕信」,都是精心傑作。因此,專有名詞的翻譯也是譯學裡一個範疇。


確保譯者的素養

不負責任的譯者把譯文亂譯一通,誤導大眾,後果堪虞。因此,確保譯者有良好的素養,也是譯學裡重要的一環。近年,台灣出版界競爭異常激烈,譯者為了盡快出書,譯文粗製濫造,以致劣譯充斥,去年出版的《東方與西方》就是其中一例。他們的劣譯不只抹殺了作者優秀的文筆,其充滿翻譯腔的中文更會教壞普羅大眾,實為普遍中文水平下降的罪魁禍首!更甚者,有些譯者自以為天才橫溢,胡亂發揮,譯文嚴重背離或歪曲原著內容,這是對作者和讀者都極不負責的行為!這些歪風實須制止。學者該多加批評這類翻譯,嚴厲責備這些不負責任的譯者。但願這些劣譯不久後會絕跡,也希望所有譯者都能夠認真工作,為文化和知識交流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金聖華主編:《外文中譯研究與探討》。(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1998)。
思果著:《翻譯研究》。(香港:大地出版社,1994)。
陳定安著:《英漢比較與翻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
梁棟華著:《英語一日一形容詞》。(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

 

(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返回翻譯專題